北海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,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”,令人有惊讶甚至错愕之感。
包括一些上级领导也由衷赞赏:没想到北海的电子信息产业有了这么大的规模。这充分说明北海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迅猛。需要指出的是,北海电子信息产业取得的显著成效,绝非轻而易举、一蹴而就,相反,它源自历届班子、历任领导打下的基础,源自国家和自治区的大力支持,源自市委、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付出的艰苦努力。它是“科学决策、方向正确、方法得当、上下一心、真抓实干”的证明。
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都有其内在规律。北海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同样如此。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起,随着一批上市公司的出现,北海人对于电子信息产业就形成了“产业情结”,对于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愿望不可谓不迫切、呼声不可谓不强烈,每个人都希望北海像深圳、东莞那样,众多电子企业扎堆,知名公司纷纷抢滩。但多年以来,并未能取得如愿以偿的发展。包括西门子公司在内的一些跨国公司也曾到北海考察,北海作为主人也曾提出种种“低门槛”优惠政策和承诺,却未能挽留他们安营扎寨,一些本土高新企业也始终无法茁壮成长,归根结底与缺乏现实支撑有着必然的关系。
电子信息作为新兴先导产业,与市场、人才、配套和营商环境,包括城市交通、金融、教育、医疗、文化和服务业等依托能力等都有着密切关系,并非单纯的几项优惠政策就能代替,更何况政策需要扎根在现实的土壤上,比如出台一项善待人才的政策,但因为无用武之地,根本吸引不了人才前来,这样的政策就只能悬空。北海作为后发展地区,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,只能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,通过承接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来实现。认识电子信息的行业特点,认识产业转移和资本扩张的规律,不好高骛远,不想入非非,从实际出发,脚踏实地,扬长避短,兑现政策和承诺,认真搞好服务,才能促进电子产业做大做强。
对于北海的产业发展,目前存在一种歧见。有人片面地理解生态环境的保护,认为北海应引进那些无污染的产业,引进旅游业、娱乐业、服务业的世界500强巨头。一来这不符合城市发展的规律,二来世界上并不存在所谓的“无污染”产业,即便像大家所心仪的电子制造业,其主要的电镀环节也存在较大的污染。产业发展在污染问题上,关键不是“有无”,而在于是否容量和可控。曾几何时,北海出口加工区最早引进的企业,多是珠三角因为产业升级、城市转型“腾笼换鸟”而来,一些从事拆解、回收和简单的零配件组装的项目就存在一定的污染。北海坚持环保准入制度,不搞先污染后治理,使这些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始终处于可控状态,并在积极引进大企业的同时,帮助和促使这些小企业转产转型,较好地处理了产业“从无到有”与“从有到优”的关系。相反,如果一味爱大嫌小,只着眼于大企业,着眼于纯而又纯的所谓“无污染”企业,北海的电子信息产业就会失去依托,没有了壮大的基础。
此外,还有一些人认为电子信息产业效益不突出,对税收的贡献不多。姑且不说作为新兴产业,它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,对于北海的城镇化来说,与其他产业相比,电子信息产业也有着更大的“边际效应”:它在增强城市经济实力的同时,对形成城市合理的产业结构,对满足社会就业,对拉动服务业,对增加城市人气,对培育高新技术人才等都发挥着其他产业所难以企及的作用。
特别要指出的是,北海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与发展临港产业、石化产业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,而不是舍此求彼、互相对立的关系。北海要改变“欠发达、后发展”的现状,实现大发展,必须纳入国家和广西的战略布局,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,确立和发展若干个支柱产业,而不能搞“一枝独秀”。可以说,没有铁山港诚德新材料、北海炼油异地改造(20万吨聚丙烯/年)石化项目为核心的临港产业、石化产业的发展,北海形成不了大进大出的港口优势,不仅不足以支撑北海城市发展,无法保障城市建设、公共服务、民生事业所需要的财力,而且难以从根本上改善电子信息产业做大做强所需的物流条件。
北海不断有“大个头”的知名企业进来,表明北海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条件不断成熟,环境不断优化。在这种形势下,在积极为知名企业创造条件保障其顺利进驻的同时,对于业已扎根落户的小企业,要继续履行承诺,做好服务,促使他们与大企业实现产业对接。这是形成产业集聚效应、补足和延长产业链的需要,同时也是政府重诚信的体现,只有这样,才能实现中央领导所提出的“大企业顶天立地、小企业铺天盖地”的要求。
做任何事情,认识规律,掌握规律十分重要。规律决定事物发展的必然性。这是科学决策、方向正确的前提,是真抓实干、把事干成的基础。结合北海城市的整体发展,认真研究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规律,在尊重和遵循规律的情况下,顺势而为,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,这是对北海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历程的总结,也是贯彻落实市委常委会的精神,进一步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的关键。
转自北海日报(作者:特约评论员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