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,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。今年,广西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加大去产能、去库存力度,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。2016年上半年,全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,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。但在调结构、去产能的过程中,结构性失业问题应引起关注。在劳动力供给侧,广西劳动力资源丰富,就业人口整体文化素质明显提高。但也存在劳动就业压力大,劳动力素质和结构亟待进一步提高完善等问题,需要加快提升人口文化素质,加强职工技能培训,培养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才。
一、供给侧改革对就业的影响
广西通过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加大去产能、去库存力度,消解低端低效和过剩供给;通过强化创新驱动,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,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,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,抢占新经济、新技术、新业态发展的制高点;通过推进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等一系列有效的措施确保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,保障了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。2016年上半年,广西生产总值7311.64亿元,按可比价格计算,同比增长7.2%,增速比全国高0.5个百分点。经济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,有力保障了就业稳定。上半年,全区“四上单位”从业人数297.7万人,同比增长1.9%,比上年同期增加0.6个百分点,增速比全国高3.1个百分点。
虽然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,但在去产能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,一些传统制造业因产能过剩、效益不佳用人需求下降,部分企业通过技术升级以减少用工成本,而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用工需求明显增加,这些就业出现的新情况应引起关注。
(一)去产能对就业影响
在经济新常态下,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比较严重,产业结构性矛盾导致大量无效供给的存在,而有效供给不足,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。在化解产能过剩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,不可避免会出现结构性失业问题,劳动力供给需求匹配失衡,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之下,使得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。部分产能过剩、效益不佳的企业用人需求降低,职工面临着下岗再就业,缺乏技能的劳动者面临着再就业难的困境。2016年上半年,广西“四上单位”中的制造业从业人数同比减少1.3%。其中,纺织服装、服饰业从业人员减少11.1%,皮革、毛皮、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从业人员减少8.4%,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从业人员减少19.3%。
(二)“机器换人”对就业影响
当前,在劳动力价格上涨和企业招工难等情况下,企业通过利用先进自动化生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升级,以减少企业生产用工总量,提高劳动生产率,提升企业发展质量和水平。也就是“机器换人”。机器换人,以现代化、自动化的装备提升传统产业,推动技术红利替代人口红利,是推动传统制造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举措,成为了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之源。2016年上半年,我区的部分汽车行业企业推动实施"机器换人”,企业用工减少明显。上半年全区“四上单位”中的汽车制造业从业人员同比减少6.6%。
(三)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商业对就业影响
当前,经济增长从高速向中高速转变,经济平稳运行的动力正在正常有序的转换。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应用,特别是以互联网、新能源、新材料等技术的重大创新与融合应用为代表,带动了整个产业形态、生产形式、组织方式、商业模式等的深刻变革。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,新兴产业、服务业、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。今年一季度以来,传统的大规模用人行业用工有所减缓,而服务业等“新经济”相关行业的用工需求却在增加。2016年上半年,广西“四上单位”中的信息传输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业人数增长6.8%,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从业人数增长5.3%,两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增速分别高于全区平均水平4.9个百分点、3.4百分点。从广西人才网联系统发布今年二季度人才供求分析报告看,互联网产品/电子商务类职位由于人才需求增长太快,目前人才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,其人才供求比仅为0.38(即人才需求人数或职位数为1时,人才供给或求职人才数为0.38)。可见,广西的互联网+、电子商务等新产业、新商业模式对人才的需求很急迫。
二、广西劳动就业供给情况
(一)劳动力资源丰富
广西是劳动力资源大省,2015年广西劳动年龄人口为2845万人,比2010年增加了29万人。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9.3%。从劳动年龄的内部结构来看,青年人口(16-39岁)占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为58.4%,青年人口比重仍然较大。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年龄为36.3岁,劳动力仍然较年轻。从当期看,庞大的青壮年人口仍然存在着“人口红利”。
(二)就业人口整体文化素质不断提高
2015年全国1%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,广西就业人口的整体文化素质不断提高。一是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。2015年广西全部就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.32年,比2010年提高了0.51年。分产业看,第一、二、三产业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7.92年、9.55年、11.44年。二是高学历文化程度人口比重大幅提高。2015年广西就业人口中具有大学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占4.33%,具有大专受教育水平的占6%,高中的占14.1%,初中的占51.4%,小学的占22.4%。与2010年相比,五年间广西就业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的比重下降6.22个百分点,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、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提高1.32个百分点和1.65个百分点。
分产业看各受教育人口在产业间的分布,低学历人口在第一产业占比较大,小学学历人口、初中学历人口在第一产业占比分别为76.6%、54.4%,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占比较低。高学历人口大部分分布在第三产业,大学及以上人口在第三产业占比高达81.7%。
分行业看各受教育人口在行业间的分布,小学和初中学历人口集中在一些传统行业或者低端制造业,高学历人口集中在新兴行业。小学学历人口主要集中在农、林、牧、渔业(34.3%)、采矿业(18.2%)、建筑业(19.1%)。初中学历人口主要集中在制造业(59.3%)、建筑业(62.1%)、住宿和餐饮业(56.5%)、居民服务、修理和其他服务业(54.2%)。大学及以上学历人口主要集中在信息传输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(51.4%)、金融业(71.5%)、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(47%)、教育(67.3%)、卫生和社会工作(61.2%)、公共管理、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(66.4%)等行业。
(三)流动人口文化素质明显高于总人口
2015年全国1%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,广西流动人口以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为主体,流动人口文化素质明显高于总人口。从来自省内流动人口看,受初中及以上文化教育者占82.4%,比总人口比重高18.4个百分点。其中受大学及以上受教育人口占12.9%,比总人口比重高8.53个百分点;从来自省外的流动人口看,受初中及以上教育的比重为85.6%。其中受大学及以上教育的比重为15.2%,比总人口的比重高10.8个百分点。从平均受教育年限看,来自省内的6岁及以上流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.8年,来自省外的为10.7年,而广西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.68年,流动人口文化素质明显高于全区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水平。
三、供给侧改革下促进就业稳定的建议
(一)提高人口文化素质
人口受教育水平是反映一个地区国民素质的重要方面,是实现和推动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,也是决定人口就业的重要因素。多年来,广西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事业,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,教育改革发展取得长足进步,人口整体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,实现了由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大省的转变。教育已经成为支撑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基础性、战略性事业。广西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“科教兴桂”战略和“人才强桂”战略,推动教育优先发展、科学发展,不断提升广西人口文化素质,为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撑。
(二)完善职工技能培训
“三去一降一补”(去产能、去库存、去杠杆、降成本、补短板)是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重点。要坚持从实际出发,正确把握五大重点任务之间的关系,突出问题导向,善于对症下药,提高改革效应,有的放矢推进经济转型升级。要统筹兼顾,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。化解产能过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失业。相关部门的政策和服务应提前到位,尽量帮助员工在没有失业的情况下再就业,减短失业时间。避免集中减员,做好职工的分流安置。对转岗职工进行技能培训以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,继续推进和完善职工技能培训体系。重视补短板兜底线,防范引发社会风险。
(三)改善劳动力结构供给
为了促进人口均衡发展,完善人口发展战略,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。2016年广西对《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》进行修正,实施全面二孩政策。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,有利于优化人口结构,增加劳动力供给,减缓人口老龄化压力。各地应认真贯彻落实条例精神,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,提高生殖健康、妇幼保健、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。做好相关经济社会政策与全面两孩政策的有效衔接,保障生育妇女权益。
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。特别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,推进“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”,开发新技术、新产品、新业态、新模式,打造发展新引擎,需要大量的各领域专业人才。广西应加快推进人才发展体制和政策创新,提高人才质量,优化人才结构。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,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。实施更积极、更开放、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。“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”是培育新动能的重要方面,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引擎。一方面,通过创业带动就业,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增长点;另一方面,通过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,推进供给侧改革。